Selected Articles 論文
Year 2023
提要:本文藉助語法化的擴展效應,考察了“非”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類前綴化的具體過程。研究發現:最初是受到翻譯影響,在“X”與“非X”的特定對舉環境中,“非X”始可分析為詞匯性單位,“非”做詞根語素;伴隨“非X”的語義-語用環境、句法環境以及“非”的同構項“X”的類型的擴展,“非”的語義不斷泛化,內向依附性和能產性不斷增強,最終從“詞根語素”演變為“類前綴”。翻譯是“非”發生類前綴化的誘因;“對舉”的高頻使用以及“對舉項位置”的擴展是“非”類前綴化的核心環境和必要的實現手段;重新分析和類推分別是實現“非”類前綴化的首要機制和核心機制。本研究為探討漢語類詞綴的來源及形成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徑。
提要:移位元分析是語法理論處理和解釋異形同義句法格式間異同關係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工具,移位元根據其發生的層面可以分為三類:明移、暗移和漂移。其中,明移發生於顯性句法結構的推導過程中,所見即所得;暗移發生於邏輯式層面,看似未動,實際已移;漂移發生在語音式層面,看似已動,實則未移。三類性質不同的移位元操作發生的語言層面不同,並且誘發動因和運行條件也各不相同。明移的誘發動因主要是為了滿足表層結構中句法條件的要求,暗移則是為了滿足邏輯式中某些特定的語義解釋條件,漂移的誘發動因既非表層句法條件,也不是邏輯式中的語義解釋要求,而是“急促”和“強調”兩大語用因素的共同驅動。本文通過對漢語中主謂結構倒裝句、狀中結構倒裝句和述補結構倒裝句等實際案例的分析,重在論述“漂移”並非僅僅是源自理論系統內部的抽象概念。在此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下,一系列重要的語序現象和語法案例將會得到重新整理和重新解釋。那些看似隨機偶然飄忽不定的靈活句法現象會得到圈定和限制,而這些案例的研究有助於發展和完善漂移理論本身,尤其是此種移位的性質定位、驅動因素和限制條件。
提要:本文討論怎樣以真實的法庭審判語料為基礎,構建面向事實性表達研究的專題語料庫。文章指出,這種語料庫的標注應該聚焦于事實性構式的三種基本信息:事實、非事實和反事實,并從構式、語段、詞匯三個層次挖掘跟事實性信息相關的形式特征,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標注體系和標注規范;進而采用BMES四元序列標注法,對這種語料進行事實性信息的標注。文章最后通過實例,展示了面向事實性信息的專題語料庫的進一步應用的可能性。
提要:ChatGPT 等大語言模型在語義理解和常識推理方面表現優秀,其技術奧秘在於模型開發者在對詞語進行向量表示時,遵循分佈式語義學原理,採用了“嵌入”這種代數方法。但是,經典的測試語言運用等智慧水準的“圖靈測試”,難以識別欺騙和回避等作弊手段,因此,計算機科學家設計了“新圖靈測試”,其中的威諾格拉德模式挑戰與語言學關係密切。這一模式以代詞消歧為測試點設計句子對和問題,但是經過大規模語料訓練的語言模型可以憑藉詞彙上的統計相關性,而不是靠真正理解句子的意義來給出正確答案。為克服這一缺陷,學者們又發展出 WinoGrande 資料集,提高了資料的規模和難度,確保它們無法通過網路搜索等手段來得到正確答案。我們用威諾格拉德模式設計了無偏向雙重句子對測試 ChatGPT,展示了大語言模型在語義理解和常識推理方面已達到接近人類的水平。當然,從具身模擬假說來看,大語言模型不可能像人一樣富有體驗性地理解人類自然語言。最後,我們呼籲:語言學家應該積極參與構建 WinoGrade 測試集之類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時代擴展自身的學術研究領域。
Year 2022
提 要:普通話中“地上”與“地下”均可表 “地面上”義 。 已有研究認為只要目標物 “可俯視”,“地上”或 “地下”充當參照物時便可自由替換, 但這一結論解釋力不強。本文從空間認知角度進一步考察發現:“地上” 與 “地下” 的同義替換不僅受到 “目標物的髙度”的影響, 還受到“空間關系的類型” 的制約 ,其根源在於“地上”與 “地下” 自身的空間方位參照類型及所涉空間關系的認知過程截然不同。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1515/9783110670851-023
摘要:該文首先介紹《動詞句法語義資訊詞典》的體系結構與理論背景;然後,介紹該詞典所區分的8種動詞小類及其定義;重點介紹該詞典為動詞所設置的22種語義角色及其定義,由這些語義角色的不同配置而造成的20來種句法格式及其例句,及其所考察的動詞的9種主要的語法功能及其對於該詞類的隸屬度;最後,給出該詞典的檢索系統的介面截圖,交代其相應的紙質版本的情況。
附件下載:(全文)《動詞句法語義資訊詞典》知識體系及其檢索介面
提要:民族共同語的詞彙規範工作難度高,問題多,爭議大,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一個明確、合理、可操作的詞彙規範標準。在漢語快速國際化,寬鬆包容的語言觀逐漸成為學界共識的背景下,這一理論缺陷所造成的混亂與弊端愈加嚴重。基於民族共同語標準適度多元的理念,本文建議放棄“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一不切實際的表述,將現行普通話定義中的詞彙標準微調為“以北京話詞彙為基礎詞彙”。北京話詞彙的基礎作用主要體現在共同語區域變體的詞彙與北京話之間具有很高的相互理解度。方言詞彙如要進入民族共同語,它首先要進入共同語的區域變體。而方言詞彙能否進入共同語的區域變體取決於相關方言詞彙是否跟區域變體中的既有詞彙系統契合(體系性),在共同語區域變體中是否穩定(穩定性),是否在詞彙方面可以跟北京話之間進行無障礙溝通(可理解性)。
附件下載:(全文)詞彙規範的標準問題與方言詞彙進入共同語的條件
袁 毓 林 原 著
朴 敏 浚 ⋅ 李 命 定 ⋅ 鄭 仁 貞 飜 譯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ratactic Grammar 2 – Semantic Activation and Default Inference Mechanism of Paratactic Grammar
附件下載:(全文) 의합(意合) 특징에 기반한 중국어 문법체계의 구축과 응용 (中)— 의합 문법의 의미 활성화와 기본값 추론 기
提 要:本文考察漢語和日語願望表達中的事實性問題。我們發現,由於缺乏事實性標記,漢、日語的願望表達中都存在事實性模糊的問題,且兩種語言對此的解決策略相似:一方面,兩種語言都可以用情感表達來傳遞願望的反事實意義;另一方面,兩種語言都傾向於用條件願望句來表達反事實願望。這種使用條件句的偏好可能是反事實思維、語言特點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附件下載:(全文) 漢、日語中願望的事實性及其表達特點
提 要:閩語的持續體貌表現形式及標記多與表處所的介詞結構有關,此為閩語學界公認的事實。然而,處於語言接觸地帶的海豐閩語「動作」、「狀態」、「事件」持續體貌卻分別由[to35]、[nin53]、[tsu22]三種不同標記表示。三種持續體貌標記形式特徵各異,狀態、事件持續體貌標記更是來源不明。本文運用語言接觸理論,通過比較論證,證明海豐閩語動作持續標記[to35]源於譜系一致,地緣關係密切的粤東潮汕閩語,狀態持續標記[nin53]則源於區域内接觸頻繁的客家話,事件持續標記 [tsu22]與廣東、海南聞語具有類型一致特徵,是閩語表處所介詞結構簡省的結果。海豐閩語持續體貌標記的特徵及來源,對與海豐聞語一樣處在多語多方言接觸地帶的漢語方言,具有類型學意義。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1016/j.eujim.2022.102155
Full article:https://cnappes.org/cnappes-2021/apresentacoes/
Full article:https://ler.pnl2027.gov.pt/texto/manual-abc
提 要:本文以 2019年 12月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的發言作為語料,對外交語言中的問句進行了多聲性分析。 分析發現,外交語言中的問句為話語帶來了複雜的多聲現象和豐富的語義隱涵。 這些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來源,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並且,依據一定的語用推理原則,明確地否定了其中某些觀點,從而肯定了相反的某些觀點。 正是這種多聲現象説明塑造了外交語言既禮貌又有力的風格。
附件下載:(全文) 從多聲性看外交語言中問句的語義隱涵及其推理機制
Full article:https://iated.org/edulearn/publications
Full article: https://doi.org/10.3389/fcomm.2022.796372 [Frontiers – ESCI/Scopus-indexed]
提 要:疑問範疇和否定範疇是語言中的兩大重要範疇,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主要表現在疑問和否定之間具有語義相通性。 這種相通性主要體現在非現實性、疑問詞與否定詞關係密切、允准否定極項和向下蘊涵等方面;並且,疑問本身就包含了一種隱性否定語義,這是疑問和否定相通的語義基礎。 當然,疑問和否定語義相通是有條件的,即反問是疑問與否定相通的橋樑,是促使疑問向否定轉化的關鍵環節。 這是因為,反問這種疑問的強化形式與否定在語義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現在:它們都是對某個預先假設的命題的否認或反駁,且都帶有語義確定性。 而驚異、懷疑分別是推動疑問向否定轉化的重要語義動因和心理機制。 簡言之,疑問和否定語義相通是反問、驚異和懷疑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附件下載:(全文) 疑問和否定的相通性及其條件與機制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1111/jcal.12679
Full article: https://doi.org/10.1080/14790718.2022.2060233 [Taylor and Francis –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Complete/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ur Abstracts]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1080/09588221.2022.2056203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3390/su14116532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3390/su14084435
提 要: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形容詞及其相關形式的意義特點,來解釋形容詞謂語句的完句性限制條件。 首先根據朱德熙(1956)的觀察提出若干問題作為本文的求解目標。 接著揭示性質形容詞的語義特點:表示性質的有無與極性的正反。 文章指出,這種雙重對立性意義,使得其語義結構中內置了強烈的對比性意義,進而要求出現在對比性語境中。 然後從程度語義學的角度,說明性質形容詞表示事物的有關屬性的程度的極性值,但其極性區間模糊等語義上的限定不足,使其單獨做謂語後造成了一種表達不足的語句形式,並從屬性量級的廣域與窄域等測量背景上解釋正反形容詞使用的一些不對稱現象。 最後從認知上解釋性質形容詞為什麼會有雙重對立性意義,說明屬性程度的概念結構對詞彙和語法的影響。
附件下載:(全文) 形容詞的極性程度意義及其完句性限制條件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1016/j.dcm.2021.100577 [Elsevier – SSCI/Scopus-indexed]
Full article:https://www.doi.org/10.1111/lang.12424
Full article:http://www.letras.ufmg.br/lbass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1515/text-2020-0042 [De Gruyter – SSCI/ AHCI/Scopus-indexed]
Year 2021
提 要:本文通過評論Larson(1988)提出的雙賓結構的衍生機制,說明語殼結構及空動詞(或輕動詞)並不是語法理論的必要構件。首先討論雙賓結構的句法轄域與成分統制關係問題,說明代詞照應與否定轄域分析並不一定需要成分統制概念,還分析了他主張的與格結構的句法層次結構的人為性;接著指出他的“動詞提升”和“輕謂語提升”分析存在的問題;然後分析他用類似被動式衍生的過程來設想從與格結構到雙賓結構的衍生所帶來的問題,指出雙賓結構的被動式衍生在兩種賓格的指派上缺少根據;並且無法解釋真正的客事和與事被動式為什麼不從其假定的有關深層結構上直接衍生;還說明了與格結構和雙賓結構變換的不完全能產性,不能不訴諸其中謂語動詞的詞彙-語義特點;最後通過追蹤他對雙賓結構的深層結構的投射過程的設計,揭示其一層層繁複的語殼結構是由一開始設定了過於簡單而整齊的短語結構規則而造成的;特別指出其核心重新分析機制可以使本來及物性參差不齊的謂詞跟其新版X-階標(X-bar)理論上的及物謂詞的概念對齊,從而使得語殼結構在表面上能夠罩住各種複雜類型的動詞及其相應的語句結構。
附件下載:(全文) 袁毓林 徐 杰 双宾结构的句法分析与VP语壳结构理论析疑
Full article:https://www.doi.org/10.3389/fpsyg.2021.773132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29252/LRR.12.5.3
Full article:https://doi.org/10.17323/jle.2021.12685
提 要: 語言中存在大量的不規則和例外現象,而對于這些特殊現象的處理一直是困擾學界的難題。相關文獻有的回避了對此現象的定性,有的只是重新表述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本文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重新定義了不規則語法現象的內涵與特點,主張將這些所謂的不合邏輯、不合常規語法規則但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規則語法現象進行整體打包和詞匯化處理,統一歸入”擴充的詞庫”中。這種詞匯化處理方案,不僅簡化了核心語法運算系統,而且解決了一般與個別、普遍規則與例外現象的關系問題,同時還符合兒童語言習得的客觀規律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大詞庫,小語法”的技術路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Full article:EJ1284499.pdf (ed.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