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Centre for Linguistics
Slide
Centre for Linguistics
語言學研究中心
19 08, 2024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人類學視野下的語言研究

2024-08-19T11:25:50+08:00

人類學視野下的語言研究 講座提要: “語言人類學”和“人類語言學”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但它們之間也存在細微的差別。本講座除介紹兩者的差別外,還包括以下內容:(1)人類學視角下的“文化”概念;(2)人類学視角下的“文化”概念;(3)人類學、語言學和人類語言學之間的學科關係;(4)語言學科對人類學理論建設的貢獻;(5)語音、詞彙、語法中的文化差異;(6)語言與認同(包括文化認同、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等);(7)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語言接觸與文化涵化等。 主講人:巫違教授,彝族,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師,2004 年獲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人類學、人類學的族群研究、飲食人類學、認同研究(文化認同、族群認同、國家認同等)等。 講座時間:28/8/2024(週三)19:00 /E21-2100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人類學視野下的語言研究2024-08-19T11:25:50+08:00
3 05, 2024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敦煌變文中“了”的功能:兼議漢語完成體“了”的產生

2024-05-04T09:49:00+08:00

敦煌變文中“了”的功能:兼議漢語完成體“了”的產生 講座提要: 本報告參照基於使用的構式語法理論並借鑑 Hopper 提出的完成體屬性的學說對敦煌變文中“了”的用法從句法形式、信息結構、語境條件和語用功能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與分析。敦煌變文中共出現了四種用“了”表完成義的句式:(甲) 動+賓+了;(乙) 動 (及物)+了;(丙) 動(不及物)/形容詞 +了;(丁) 動 +了+賓 。在這四種句式中,丁式中的“了”表完成體是新形成的結構。調查結果顯示,丁式的產生主要有賴於四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一是信息結構的需要;其二,“動 + 了”的詞彙化,為新句式“動+了+賓”奠定了句法條件。其三是特殊使用語境的需求;其四,語用形式的特點;變文的文體與表演方式為演講者提供了嘗試用新結構説老事情的機會以增強表達力。本文的多維度調查證明完成體“了”的產生不是單一原因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促成。 主講人:朱永平教授,美國聖母大學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終身教授 (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曾任聖母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系主任(2014-2021),美國中文教師學會會長(2021-2022);現任中文部主任,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副會長。1982年及1987年在陝西師範大學分別獲得中國文學學士和中國語言學碩士。1994年和2002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分獲中國語言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密西西比大學任教。教授過各個年級的漢語語言課、古漢語、漢語史、語言學概論及文化與文學課。主要研究方向爲漢語發展史與第二語言習得和教學法。出版的著作有 Linguistic Analysis of Meaning and Syntactic Change i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Prepositions (專著,2010),《漢語教師專業技能指導手册》(合著,2018),A Student Grammar of Chinese(合著,2023)漢語教材數本,並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文多篇。 講座時間:04/05/2024(週五)9:00-10:00 /線上(ZOOM會議)/線下E4-G068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敦煌變文中“了”的功能:兼議漢語完成體“了”的產生2024-05-04T09:49:00+08:00
11 12, 2023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ChatGPT在漢語學習與教學中的應用

2023-12-11T19:13:11+08:00

ChatGPT在漢語學習與教學中的應用 講座提要: ChatGPT為語言學習與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本報告從互動方法和活動理論等視角探討ChatGPT提供的語言學習條件及ChatGPT參與的語言學習活動中各成分之間的關係。 報告包含在漢語學習中應用ChatGPT的實例,並探討我們對ChatGPT應秉持的態度及其對語言教師的影響。 主講人: 蔡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語言、語言學、文學及文化系教授,語言、文學及文化研究生專案(LLAC)應用語言學方向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指導教授,LLAC研究生專案委員會委員,曾任漢語及日語研究部主任、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中文教學與研究學會會長。 2023年榮獲加拿大第二語言教師學會(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CASLT)頒發的Robert Roy獎。 主要研究興趣為第二語言聽力與第二語言習得,主要研究方向為第二語言聽力。 新書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於2022年在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 講座時間:2023年12月11日(周一) 10:00/線上(騰訊會議)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ChatGPT在漢語學習與教學中的應用2023-12-11T19:13:11+08:00
29 11, 2023

第十二屆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在澳門大學圓滿召開

2023-12-07T22:56:24+08:00

第十二屆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在澳門大學圓滿召開 文丨趙春利、王銘宇、張博          三角紅梅勁風剪,枝頭豔豔不畏寒;語法盛會鏡海開,錨定乾坤勇向前。         第十二屆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於2023年11月26日至30日以線下的方式在中國澳門成功舉行。 本次會議由澳門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協辦。 共有來自新加坡、日本和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的 146 名學者參加大會,大會報告和10個小組的學者們分別運用結構主義語法、生成語法、認知語法、功能語法、構式語法、語義語法、語法化、邏輯語義學等多種理論方法從語義、語法、語用等角度對現代漢語的各類實詞虛詞、短語結構、構式形意、語義範疇、句法結構、語篇模式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描寫、 驗證與解釋,充分展現了當代語法研究的描寫精細化、驗證邏輯化、解釋認知化的前沿動向,會中會後討論熱烈,氣氛和諧,精彩紛呈。                 大會開幕式由暨南大學趙春利教授、澳門大學王銘宇教授主持,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致歡迎辭,暨南大學邵敬敏教授致開幕辭,為了保證國際會議永遠開下去,邵敬敏教授準備與暨南大學基金會簽訂合同,個人捐贈100萬人民幣創立“追夢漢語基金”,用投資利息資助國際會議,引起現場全體代表鼓掌致敬。 陳忠與王世凱、周莉與饒宏泉、劉豔茹與王恩旭、祁峰與劉彬八位學者主持了四段大會報告,邵敬敏、李宇明、石定栩、袁毓林、陸鏡光、蔡維天、郭銳、鄧思穎、劉 美君、張黎、史金生、陳振宇、周韌、曹秀玲、完權、林華勇、匡鵬飛、石毓智、殷樹林、雷冬平、稅昌錫、謝曉明、邵洪亮、楊德峰、徐杰二十五位教授先後做了精彩的前沿學術報告。         大會閉幕式由哈爾濱師範大學陳穎教授和寧波大學聶仁發教授主持,趙春利教授作會務報告,中央民族大學婁開陽教授致閉幕詞。 大會依據慣例向青年學者頒發“語法新秀”獎狀,共資助一等獎 3 名,二等獎 15 名。最後,大會播放了下屆會議申辦單位泰國清萊皇太后大學的申辦發言及宣傳片。         本屆會議的論文集《漢語語法研究的新拓展(十二)》將於 2025 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下屆會議將於2025 年在泰國清萊的皇太后大學舉行。

第十二屆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在澳門大學圓滿召開2023-12-07T22:56:24+08:00
24 11, 2023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追夢漢語的戰略思考》

2023-11-24T16:05:14+08:00

追夢漢語的戰略思考 講座提要: 漢語夢的內涵包括三句話:漢語走向世界,漢語研究登上國際舞臺,漢語應用服務於全人類!為此,我們不僅要埋頭揭示語言的客觀規律,而且必須放眼世界與未來,具有把控全局的宏觀的超前的戰略眼光。 目綠:0.導言言;1.語言動熊觀;2.研究多維度;3.方法雙向性。 主講人:邵敬敏教授,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專業,1981年獲杭州大學(浙江大學)碩士學位。原華東師節大學教授,2002年暨南大學引進任特聘一級教授。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兼任全國高等院校現代漢語教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榮粵會長、《漢語學報》等9家雜誌編委,華中師範大學等10所大學兼職教授、上海教育出版社與香港商務印書館顧問。 承擔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境外漢語語法學史暨數據庫建設”,主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現代漢語通論》及《現代漢語虛詞新詞典》。 出版著作(含主編)50多本,發表論文400余篇。 講座時間:2023年11月25日(星期六) 20:30-22:00 地点:澳门大学 E21A 2100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追夢漢語的戰略思考》2023-11-24T16:05:14+08:00
22 11, 2023

第九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在澳门大学成功举办

2023-11-24T16:09:56+08:00

第九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在澳门大学成功举办         金风送爽飘莲香,八方学者聚镜海。2023年11月20日至21日,第九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在澳门大学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历史文化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二十余位学者发表专题学术演讲,另有三十余位澳大师生参与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袁毓林教授主持,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教授分别致欢迎词。徐杰教授介绍了本届研讨会举办之缘起以及澳门大学语言学学科最新的建设与发展,还特别分享了“跨学科、跨学派、跨语种、跨古今、跨国界”这一语法研究“五跨”新理念。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教授也介绍澳科大的语言学研究并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26位学者针对汉语句法语义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新见迭出,精彩频现。此外,全体与会学者还专门讨论了该项研讨会的未来发展,一致同意从下一届开始将研讨会的名称改为“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其目的是将研究对象扩大到现代汉语以外的句法语义案例,尤其是要在句法语义研究领域鼓励跨语种跨古今的比较研究。此项动议获得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一致通过。21日下午,袁毓林教授作大会总结,徐杰教授宣布本届研讨会圆满结束。郭锐教授代表“第十届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要介绍了下届研讨会的初步规划并欢迎大家两年后聚首北京,再续精彩!

第九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研讨会在澳门大学成功举办2023-11-24T16:09:56+08:00
7 11, 2023

金氣秋分白露寒 落葉時節懷祥老

2023-11-07T12:22:31+08:00

金氣秋分白露寒 落葉時節懷祥老 袁毓林 澳門大學 人文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          春去秋來,暑退露涼。匆匆忙忙之間,一轉眼程祥徽先生已經離開我們半年了,距紀念文集的截稿期也不遠了。正是在這落葉紛飛的時節,關於祥老的生平際遇和學術成就的點點滴滴,逐漸在我的腦海裡連成一片;於是,忙中偷閒,著手綴成下面的紀念文字。 一、通過閱讀論文而初識程祥徽先生 我第一次知道程祥徽先生的名字,大概是在1981年。當時,我在江蘇省昆山縣千燈中學當語文老師,讀到了程祥徽先生發表在《中國語文》(1980年第2期)上的論文《青海口語語法散論》。可以說,我的確是被文中關於用“哈”作標記的“賓語+動詞”句式吸引住了。因為,那時候我在自學語言學概論一類課程;對於不同於漢語SVO語序的SOV語序十分陌生和好奇。巧了,現在有青海口語中受藏語影響而形成的“賓語+動詞”句式,鮮活多樣,而且真切可感,一下子豐富了我的語序知識和語言經驗。 據程祥徽先生在其《語言與溝通·後記》(澳門基金會出版,1995年2月)中說:“這篇論文的素材是我於20世紀60年代在青海漢藏雜處地區搜集來的,成文於60年代而在80年代始獲發表”。表面上是風輕雲淡的研究歷程的信手補白,或者閒筆交代;背後卻是大時代洶湧激蕩的洪流中,小人物那風中飄絮、雨中浮萍般跌宕起伏的人生、酸楚痛切的磨難、劫後餘生的苦澀。原來,祥老出生於武漢的一個小康之家,早年得到完善的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後來求學於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先後得到鄭奠、王力、岑麟祥、商承祚、高名凱、楊伯峻、周祖謨等名師指導。不料,畢業前(23歲)被打成右派;一年後被遠放青海,擔任青海民族學院教師。試想一下,一個少年時早已胸懷大志、才華超卓又師出名門的青年,正要振翅高飛、翱翔藍天;孰知尚未大展宏圖,卻被竄放邊陲;天高地迥,淪為失路之人;關山迢遞,恒作他鄉之客。鎩羽困頓之際,面對著茫茫草原,其心境如何?天可憐見。這不禁讓人想起老戲《蘇武牧羊》中的唱詞:“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夜坐塞上聽笳聲,入耳動心酸;又見秋風起,雁群漢關飛;白髮娘啊盼兒歸……”。但是,程祥徽先生稍事掙扎之後,積極應變,隨遇而為。在萬般無奈中,他居然體悟到“苦難是財富,壞事變好事”的道理。看來,樸素的辯證法,倒是身處逆境者解脫制勝的精神法寶。於是,他的思想變得豁達了,身體也練好了。他到青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查整理出一本“西寧方言調查報告”,求證樂都方言只有平上去三個聲調。接著,他參加藏族文學史、撒拉族文學史的調查編寫工作,開闊了視野,在文學的田野調查和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遵循上級指示,每年下鄉下牧區,宣傳政府的民族政策;例如,要求牧民做到“三子”(男人剪辮子,女人穿褲子,大家住進房子)。為了跟農牧民一道生活,他主動學習當地語言。並且,他還深切地體會到:語言學的學問在書本裡,更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殷禎岑、宋姝錦《程祥徽先生訪談錄》,《當代修辭學》2014年第3期)。這就是上述他這篇論文的時代底色與人生背景,難怪當時讀著始終有一種異樣的厚重感。 程先生的這篇文章發表後,《中國語文》接著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他列舉的語料都是不規範的。多少年以後,祥老在接受採訪時說:實際上,從今天的語言觀看,這篇文章所討論的正是社會語言學要研究的“不規範”現象(殷禎岑、宋姝錦《程祥徽先生訪談錄》)。對此,祥老還說過:“等到這篇文章發表之時,我才驚喜地發現,這篇‘散論’無論從資料、方法和結論等方面看,它都具備社會語言學的特徵”(《語言與溝通·後記》)。當然,這都是後話了。不過,這倒也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祥老後來要花那麼大的功夫研究社會語言學,並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接下來,在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上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上,我看到一組關於普通話音位分析的論文;其中,有一篇就是程祥徽先生的《關於普通話音位》(《中國語文》,1957年6月號)。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程祥徽先生在大學期間寫作和發表的。同一時期,他還在一些語言學刊物上發表了其他文章。比如,《論語音的符號》(《語文知識》),因政治身份未能發表的《漢語詞序》(寫於1962年,補載于《中文回歸集》,香港和平圖書·海峰出版社,2000 年);還有文學方面的作品,如發表在《長江日報》上的童話詩《龜蛇二將》等。他大學三年級的學年論文《論語中“之”字的用法》,也得到指導老師楊伯峻先生的好評:“這篇論文寫得很好,……所有論點全部正確,例證也很適當。雖是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立論,但曾經作者的融會貫通。從此可以證明作者不但對於《論語》中的‘之’字之用法己經掌握住,即對於其他有關的語法現象都已經瞭解很多了”(殷禎岑、宋姝錦《程祥徽先生訪談錄》)。可見,語言學研究的種子,早早地在程先生的心中生根並萌芽了。 二、因為研習語體而再讀程祥徽先生 1984年以後,我在杭州大學上研究生。那時候,我一邊跟隨倪寶元先生研習修辭學,一邊跟隨王維賢先生研習語法學。在修辭學研究方面,倪寶元先生要我嘗試研究語體學和風格學;於是,我在搜檢資料的過程中,注意到了程祥徽先生關於漢語風格學的著述。我先是在其他學者的文章中瞭解到,程先生有《漢語風格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79年第1期)。去圖書館借來學報一看,原來是五萬多字的長篇大論;分別討論了語言風格的含義和標誌,漢語的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和個人風格等內容,比較詳細地解說了“風格要素”與“風格手段”兩個重要概念,還把語體風格劃分為日常交際語體、敘事語體、抒情語體以及論證語體;在敘事語體之下,他又細分出公文類、應用文類和新聞類,還特別解說了語體成分交錯形成的語體交融現象。體大思精,令我驚歎不已。學界一般承認,這篇論文基本上代表了我國當時語言風格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文章中的觀點自然也就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我國語體風格學的主流觀點。可以說,我國此後的語言風格學研究,大多是沿著這篇文章的路子發展的;當然,中間也有一些修正和完善。 事後,我才知道:這篇文章是程祥徽先生早在1966年“文革”開始之前就著手準備的,此後在青海的十餘年間又不斷醞釀、反復推敲,直到“文革”結束之後,才在《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出來。這不僅為程先生圓了一個風格學研究的學術夢,而且還以這般過硬的學術成果,幫助他從一個沒有任何職稱、工資比助教還要低兩級的教師,一步登天直接晉升到教授(殷禎岑、宋姝錦《程祥徽先生訪談錄》)。 後來,程祥徽先生輾轉去香港打拼,做過教外國人說普通話等諸多臨時性工作。為了取得正式的大學教師任職資格,在好心的朋友的提點下,他修讀了香港大學的碩士學位。藉此機會,他再次重溫了風格學研究的舊夢。在導師徐士文博士的指導下,他發奮研究老舍作品的語言風格。經過兩年的努力,他提交了以《老舍作品的語言風格》為題的論文,取得了“英聯邦”的港大碩士學位。經過補充修正,該碩士論文以《語言風格初探》為名,在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出版。對此,祥老自己說: 《語言風格初探》凝聚著我多年的思考,它得以出版也解開了我數十年來的情結。這本小書的脈絡是:(1)闡述“語言風格”的概念;(2)討論現代的“語言風格”與傳統的“文體風格”的關係;(3)劃分現代漢語的風格類型;(4)運用自己對“語言風格”的理解來探求老舍作品的語言風格。以往談起“風格”,總給人一種抽象難言、玄而又玄的感覺。現在談風格,是把風格寄寓或依附在語言材料上,使之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例如老舍的風格就是從語言材料的出現頻率中歸納出來的:他用了多少北京方言,使用了哪些兒化音、輕聲詞、語氣詞和感歎詞,人物對話的句子長度與作家敘述用語的長度有什麼差別,運用了哪些特殊的口語句式(省略、重複、倒裝、插入等等)。研究風格,除了用歸納的方法,還用比較的方法。我研究老舍的語言風格,不是拿老舍的話劇與曹禺的話劇比,不是拿老舍的小說與巴金的小說比,甚至不是拿與他格調相近的趙樹理的小說比,因為這樣的比較一眼就可看出不同作家的不同之處;我是拿老舍的原創作品(比如《駱駝祥子》)與別人翻譯的老舍作品(例如《鼓書藝人》)作比,因為語言風格學要比的是語言的風格,不是作家的風格、作品的風格、人物的性格。 這種風格寓於語言使用的理論觀點、通過原作與譯作的比較來揭示語言風格的研究經驗,對於我們今天的語體風格學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稍後,三聯書店又把該書授權給臺灣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在臺灣出版發行(1991年)。後來,在鄧駿捷、張劍華兩位助手的幫助下,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以《語言風格學》為書名,在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不久,該書又以《語言風格》為書名,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02年)。 可惜的是,我後來因為把研究精力集中在語法學方面,所以沒有閱讀過這些著作。但是,從有關介紹材料中,我得知程祥徽先生持有語體優先的見解(《語體先行——學習張弓先生關於語體的論述》,收入《語言與溝通》)。這種觀點,我是十分贊成的。因為,語體是全民語言的功能變體和語域變體;不同的語體具有不同的語言表達規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所以,我們在說話和寫作時,首先必須適應語體,遵循不同語體的語言運用規範。也就是說,語體的選擇與適應是語言使用和修辭加工的第一道大門。有意思的是,南京大學王希傑老師的《漢語修辭學》,早期的版本(北京出版社,1983年)把語體和風格置於其修辭學體系的最後部分;但是,後期的版本(商務印書館,2014年)把語體置於其修辭學體系的前面,緊接著“同義手段和語言變體”,風格仍然置於最後部分。可見,祥老“語體先行”的見解是正確的,也得到了學界同道的積極呼應。 三、由於任職澳大而面見程祥徽先生 2022年3月,我從北京大學退休;隨即來到澳門大學,受聘中國語言學講座教授;7月起,擔任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於是,我跟程祥徽先生有了更多的交集。下面略加陳述。 據有關材料介紹,程祥徽先生于1981年辭去香港大學兼職教師職務,前往澳門的東亞大學報到任職。因為那一年,Ricci Island West Limited(一家在香港組建、在澳門註冊的公司)向澳門政府提議,由該公司在澳門創辦一所大學。澳門政府支持他們的提議,並將氹仔島上的一塊土地租給他們用於興建校園。於是,這家公司在獲得了澳門政府的土地批租後,創辦了澳門第一所私立性的現代大學——東亞大學。這也標誌著澳門現代高等教育的開始。 在任職東亞大學初期,程祥徽先生先後為中文系開設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課程。他還代表東亞大學跟深圳大學合辦中國文史學位課程,並且擔任澳方主任。1988年,為迎接澳門回歸中國,澳門政府授權澳門基金會收購了東亞大學。澳門基金會接管東亞大學以後,對它進行了重組,使之成為公立大學。並且,在1991年大學十年校慶之際,澳門基金會將東亞大學更名為“澳門大學”。 1995年,程祥徽先生出任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1997年,程祥徽先生參與創辦澳門大學中文學院,並且出任首任院長;期間,開設了跟北京大學中文系合辦的碩士課程。他還親自擔任了語言學理論和語言學專題等課程的講授。直到2002年,68歲的程祥徽先生從澳門大學退休。但是,他退而不休,繼續先後在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澳門科技大學等單位任課或任職。 值得稱道的是,程祥徽先生于1994年創辦了澳門語言學會;並且,積極籌備和召開了學術研討會,推出由會員的文章彙編成的《澳門:語言的博物館》等書籍。第二年,他就創辦了會刊《澳門語言學刊》,並且在創刊號上撰寫了熱情洋溢的創刊詞。直到2015年,81歲高齡的程祥徽先生辭去澳門語言學會會長的職務,改任榮譽會長(李曉楠《程樣徽:一生奮進、不斷創新的語言學家》,安徽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程祥徽先生在澳門語言學的學科建設和體制確立方面,殫精竭慮,創獲甚多;可謂是“前人栽樹”,為我們後人留下了濃郁的樹蔭。我就見證了《澳門語言學刊》由澳門語言學會移交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交接儀式。那是2022年3月24日上午,我應約在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報告廳作到任後的首場講演《形容詞的極性程度意義及其完句性限制條件》。在演講開始之前,先是舉行《澳門語言學刊》的交接儀式。我記得場面十分隆重,除了澳大人文學院領導、語言學研究中心有關教師和研究生之外,本澳兄弟院校的許多語言學專家也蒞臨會場;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教授親自主持了交接儀式,程祥徽先生的夫人黃翊教授和澳大人文學院院長徐傑教授分別在有關文件上簽字。隨後,我看到黃翊老師掏出一枚大大的方印,在文件上蓋章,然後鄭重其事地把學刊的方印移交給徐傑教授。這一幕,我至今還歷歷在目。 記得大概是在2022年4月19日中午,徐杰教授組織《澳門語言學刊》編輯部便餐會。席間,我終於見到了身材魁偉的程祥徽先生。那時候,祥老已經得了帕金森老年綜合症,不良於行。雖然是坐在輪椅上,但是他依然腰杆挺拔、精神矍鑠,眉宇間透著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英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祥老雙目明亮有神,和緩地、不失禮貌地打量著桌上的每一個人。看上去,祥老的身體狀況還是相當不錯的;據徐傑教授說,祥老的雙手十分有力,跟他握過手以後很久,依然能夠感到一股力量和溫暖。這一切,要歸功於黃翊老師的悉心照料。看著黃翊老師為祥老挑菜夾菜的情景,大家都會感到祥老的晚年是非常幸福的。會後,黃翊老師和保姆推著祥老緩緩離去。我們一行人看著祥老遠去的背影,不禁淚眼蒙矓。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一年後祥老竟遽歸道山,說起來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祥老都是我的師長。至此,我似乎讀懂了杜甫的感慨“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哲人其萎,師風長存!我想,我們唯有辦好澳門大學中文系、辦好《澳門語言學刊》、辦好澳門的語言學研究事業,才能告慰祥老的在天之靈。

金氣秋分白露寒 落葉時節懷祥老2023-11-07T12:22:31+08:00
5 10, 2023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新中國漢藏語研究70年》

2023-10-11T10:36:08+08:00

新中國漢藏語研究70年 講座提要: 本報告簡要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漢藏語研究的成就:從單一描寫到多元化研究,研究手段不斷革新;從紙筆記錄到描寫分析,從數字技術手段到大範圍的比較研究,研究方法不斷更新;從定性研究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不斷推進漢藏語研究。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跨學科合作,進行跨領域的研究,將進一步推進漢藏語系語言研究。  主講人: 黃成龍教授,羌族,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主任、《民族語文》編輯部主任、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民族語言學會語言類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民族語言形態句法類型學研究”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創新工程重點項目“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調查研究”首席研究員。 講座時間:11/10/2023(週三)19:00-20:30 /線上(騰訊會議:881-059-711)/線下E21-2100

中國語言文學系嘉賓講座《新中國漢藏語研究70年》2023-10-11T10:36:08+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