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ture Academic Contributions                                                                                                   代表性學術貢獻


我们决定持续性征集澳门大学语言学领域各位同事同学的代表性、指标性研究项目,也就是作者自己最感自豪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取名“代表性学术贡献”(Signature Academic Contributions),并放在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网页,会从中选择一些项目由“镜海语言学”微信公众号分期分批向同行推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代表性学术贡献才是最实在、最根本、最应该让作者欣慰、也最有可能流传下去的东西。当然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应该发表发布,但是长远来看,发表在哪个刊物其实并不重要,也许只要是个正经的刊物,且别人可以在线查到就可以了。

众所周知,国家于2020年明确提出“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是一项非常英明、非常正确的政策导向!但是,我们认为还应该增加一项“破唯”,亦即破“唯项目”、变成“破六唯”,并希望能尽快落到实处。当然,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应当继续进行,甚至应该在国家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经费额度,因为学术研究的某些环节确实是需要大量经费支持的,比如实地调查,学术会议乃至于资助寒门学生等等。但是要强调经费项目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没有自身独立的终端学术价值。“破唯项目”的操作办法很简单:在有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设立和考核,学科鉴定和评估,学术人员的晋级提职申请表中,只要剔除“经费项目”这个栏目就行了。四两拨千斤,就可以正本清源,让经费项目回归助力科研活动的初衷,其作用和性质相当于办公器材和研究助手,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这样做有利于从根源上净化学术空气,减轻学术浮躁,降低学术腐败。事半而功倍!我本人就先后在境内外多个高校工作过,成功申请到大小不等的十多个项目,经费总额不下千万。申请能获得成功,我当然很高兴,因为那些经费对我的研究工作确实很有帮助。但是我认为人们不应该根据我获得的经费项目,而应该根据我最后取得的学术成果对我进行学术评价。我更不会为获得这些项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就跟不会因通过熬夜填表和申请竞争而成功获得单位分配一间豪华办公室和一套高级办公设备而感到骄傲自豪一样。

有一个根本性问题需要回答:有破必有立。破六唯后,那立什么呢?我们认为,应该回归学术贡献和学术成果本身。要知道,不同的单位之间,不同学者之间当然是相互竞争,相互攀比的。只要是良性竞争,只要是良性攀比,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关键是我们的顶层设计必须把大家的注意力和着力点引向利国利民的正确方向,那就是引导大家去攀比学术成果的多少,学术贡献的大小,以便推动科研的实质进步,形成先进受奖励,后进有盼头,你追我赶,见贤思齐的健康局面,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引领大家去互相攀比帽子的大小和多少,攀比经费项目的级别和数量,攀比关系的有无和来头的大小。那样的竞争和攀比既不可能利国,更不可能利民,只会催生腐败,只会诱发浮躁,是没有多少积极意义的。

就我们个人来说,我也希望跟志同道合者一起思考什么才是值得一个学者终身奋斗的安身立命之所在这个根本性的“终身大事”。我觉得三餐温饱后,衣食无忧后,在学术上,我们应该争做有大格局有事业心的企业家,同时让生活富足成为事业成功的一个副产品,而不宜满足于做投机取巧,赚小钱赚快钱的小商贩。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整个心思被奖项大小、帽子大小、刊物级别、经费项目的级别和数额等等过眼烟云完完全全给绑架和套牢了!也许这个期望可能过高了。但是,如果有理想,有信念,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这个。多少年后,回首往事,我们可能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充实,很满足,很幸福,而且是根本性的幸福感、成就感,自信心!因为没有虚度一生啊!

既然我们认为大家在设定努力目标以及进行学术评价时应该回归学术贡献本身,那我们就有责任把自己说得清甚至叫得响的学术贡献摆出来,现身说法,做个样子出来,以便大家跟进。为此我不怕献丑,专门花了三天时间闭门谢客,深度思考,全面整理了过去二三十年的学术研究,从中归纳出九个项目。有的项目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有的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在规划阶段,但是无一例外都是我自己最看重的学术东西。我打算自己这辈子就这些项目长期做下去。这些项目虽然多数是我构思和草创的,但是我前后毕业的博士生及其他年轻同行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参与了相关工作,包括合作完成。我很感谢他们的参与。我尽可能把相关成果清单(包括博士论文、专著、论文)收集在每个项目下面了,但是估计不够齐全,且会不断有新成果出来。我希望大家将来随时给我提供补充文献(我的邮箱:xujie007@gmail.com),使其更加完备,以便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也是对各位学术成果的尊重和宣传。谢谢!

♦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