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国际语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澳门成功举行
会议开幕式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袁毓林教授主持,徐杰教授致欢迎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彭睿副教授作开幕致辞。本次会议共3天,分12段学术活动,分别由国内外知名学者主持研讨。
12月2日为本次会议的首日,共有4段学术研讨。
第一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刘街生教授。本段研讨中,来自澳门大学刘鸿勇教授作题为《英汉等比句和比拟句的句法语义对比分析》的报告。该报告发现英汉中,“等比”和“比拟”是两个独立的语义概念,具有不同的语义生成机制。伦敦大学学院的曹华承作题为“Unified in Morphology but Diverse in Semantics: Chinese dou and Its Cross-linguistic Counterparts”的报告。该报告发现“都”标志着一系列事件分布在显着时间场合的解读。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刘锐博士作《句法树的数学表示与句法相似性分析》的报告。该报告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句法相似性与语言的历史谱系分类相一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陈智泓作《大语言模型的话头共享模式识别——以“不是”句为例》的报告。该报告使用ChatGPT,以“不是”句为例,通过话头共享模式识别探索大语言模型的理解能力。
第二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林华勇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陈忠教授作《汉、英论元角色的优势分布异同及其动因》。该报告发现汉英中形成的“话题突出”和“主语突出”类型学特征,带来汉英存现句等句式的主导语序以及收尾论元角色易位条件的差异。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程杰教授作《从拉萨话和普通话看施事名物化的句法机制及相关语言类型差异》的报告。该报告提出“名物化句法参数框架”来解释语言内和跨语言的名物化变异。来自澳门大学的戴瑜殷作《谱系比较与区域比较:多功能词“肯”在粤桂边界粤、闽、客方言中的表现》的报告。该报告描写并对比“肯”在各方言中的功能分布,探讨“肯”的语义演变机制。来自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的岛村典子教授作《表常态的限定选择构式“要么X,要么Y”“不是 X,就是Y”的语用及其篇章特征——从新闻报道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谈起》的报告。该报告发现在表示常态的限选构式 200 例中,其中有 162 例可以解读出消极的含义。来自北京大学的董秀芳教授作《从性质形容词独立作谓语的历时变化看形容词谓语句中的限定性》的报告。该报告认为形容词从可以独立作谓语到不能独立作谓语,是由于限定性要求的变化。
第三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林华勇教授。本段研讨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董正存教授作《跨语言和跨方言视野下“接近”义成分的历时演变》的报告。该报告基于英语“almost”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几乎”、现代汉语若干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论”两组实例,梳理“接近”义(proximal)成分的历时演变过程。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徐杰教授作《焦点形式的两种类型与汉英两种语言截省句的系统性差异》的报告。该报告援用跟焦点形式相关的研究成果来解释汉英两种语言在截省句方面这一重要差别。来自辽宁大学文学院的高亚楠副教授作《跨语言比较视角下汉语名-动跨类量词的产生机制》的报告。该报告发现基于来源词界化个体语义进行的招请推理(或基于事物外形、或凸显构件个数、或使用工具次数等)是跨类量词的主要产生机制。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和荣秋作《形容词谓语句的类型学特征与动因研究》的报告。该报告对 150 多种语言中形容词谓语句的类型学考察与分析,挖掘形容词谓语句在不同语言中的允准条件、分布情况。澳门大学孙晓雪博士作《为何“同一”体标记可以出现两次?——中国境内语言的体标记复现现象》的报告。该报告发现普通话、汉语方言、侗语等语言里体标记复现句与非复现句存在较为一致的句法语义差异。
第四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长安教授。本段研讨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姜南副研究员作《回鹘语条件连词birök探源》的报告。该报告发现复合形式birök更可能来自汉语“一旦” 的仿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董思聪助理教授作《川渝方言“给”“跟”混用的类型及分布》。发现使用多功能“给”的共12个方言点,主要分布在川渝官话核心区的西部;使用多功能“跟”的有24个方言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湖北大学文学院金克中教授作《从中古译经看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指称性质就是“有定”,而历史上的代词“他”就经历了“虚指-无定-有定”的指称义发展过程。广西大学宁瑶瑶博士作《近现代以来“化”缀形成的过程、机制与动因》的报告,该报告廓清了“化”缀的历史来源和形成过程,还有助于从“化”的缀化程度来解释“化”缀词的语法功能存在等级性等问题。南洋理工大学的林静夏副教授作《Exploring Spoken Singapore Mandarin: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Insights into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的报告,该报告通过构建句法复杂性的层次结构来系统地研究语言生成过程中句法处理的神经机制。南京师范大学计算语言学课题组张艺璇、李斌、许智星的《篇章级抽象语义表示的共指标注与计量研究》由张艺璇报告,李斌参与问答。该报告基于句子级语义标注体系(中文抽象语义表示)设计篇章级共指标注体系,以挖掘共指语义特点。
12月3日为本次会议的第二日。共有4段学术研讨。
第五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杜小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的胡波副教授作《From Raising to Hyper-raising: Two Types of Hyper raising Construction in Chinese》的报告。该报告研究了汉语中的过度提升现象,并基于最简方案理论提出了两种类型的提升现象。澳门大学康可意作《The Neural Bases of Syntactic Processing in Language Production: An fMRI Study Based on Different Syntactic Complexity》的报告。该报告通过构建句法复杂性的层次结构来系统地研究语言生成过程中句法处理的神经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文花副教授作《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汉语助词“了”的韩语对应表达现象研究》的报告。该报告立足于中韩新闻及电视剧构建的平行语料库,系统地考察了汉语助词“了”在日常语境下所蕴含的多种语义及其于韩语中的对应表达方式。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林华勇教授作《从How to Speak Cantonese看早期粤语的“互动三联”》的报告。该报告分析早期粤语口语的互动特征,以分析教材编者Dyer Ball等汉学家处理汉语流水句、口语互动的方式。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刘街生教授作《连动和使动:汉语的连动特征对使动表达的影响》的报告。该报告发现在先秦汉语句法连动式的基础上演变出动结式,并以表达使动语义的动结式、带“得”动补式取代词汇/形态型使动式密切相关。
第六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卢达威博士作《基于大语言模型的预期信息提取研究》的报告。该报告从真实文本中提取语言中的预期,以弥补内省手段时可能的遗漏,最终实现对语言中潜藏预期的大规模挖掘。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陆烁教授作《中国西南壮语区儿童汉语读写能力发展探究 ——基于语法的视角》的报告。该报告通过梳理大规模儿童读写评估数据,发现西南壮语区壮语母语儿童在学习普通话读写时,比汉语母语儿童更容易发生语法错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木仕华研究员作《论语法化过程中的兼类跨范畴现象——以彝缅语群诸语言为例》的报告。该报告发现研究表明语法化过程中从词汇功能到语法功能的演变过程彼此有纠缠关系,即虚实反复交替,形态句法要素间有制约关系。华盛顿大学的牛霄霖作《On the Scalar Analysis of Mandarin Dynamic Adjectives》的报告。该报告发现数词保持着一个稳定的词核,这个词核来源于可分级的形容词,不同的伸缩性解释来源于不同的固有标量结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彭睿副教授作《语法化“保持原则”再议——以“来”“去”义动词的演变为例》的报告。该报告发现源自“来”“去”这一对源概念的功能词的差异,可以从保持原则和层化原则的互动中获得解释。
第七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张雪平教授。南京大学的阮仁平作《汉语方言形态类型的地理分布差异》的报告。该报告以一般名词的构词法、短时貌的动词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认为不同形态在地理分布上的模式差异,主要是历时层面形态手段的发展变化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作 《汉语双动构式的及物和及宾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发现双动构式之所以出现及宾问题,其动因源自构式论元和句法位置如何在线性序列提供的可能性中形成匹配关系而存在局部矛盾。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作《从语言表达的“触发”特征看语言研究》的报告。该报告认为语言的诞生基于概念系统,语言表达起到的是“触发”概念系统的作用。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教授作 《大语言模型 vs. 人类语言官能——若干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的报告,该报告认为在某些重要方面,人类语言能力与大语言模型的语言运用之间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武汉大学文学院覃业位副研究员作《网络中的新兴重叠现象与汉语重叠的类型体系》的报告。该报告认为VVV和VVVO符合重叠的一般类型学特征,属于语法上的重叠结构。
第八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南京师范大学陈庆荣教授。澳门大学的唐仪作《Grammatica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Chinese News Headlines as a Special Language Domain: A Mixed Methods Study》的报告。该报告对中文新闻标题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域的语法性和可接受性进行了混合方法的实证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佟兴华作 《A Brief Analysis of Light Verbs in Chinese and Mongolian》的报告。该报告试图阐释轻动词的重要性,并找出汉蒙语轻动词的特点,并与英语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澳门大学王珊教授作《事件名词的句法特征》的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事件名词的句法特征,重点探讨其与事件量词、时间词、体动词、轻动词及方位词的组配模式、句法关系及其在组合中的左右侧优势。中山大学国际外国语学院王勇教授作《物理事件、心理事件及其语言表征》的报告,该报告从科学和人类经验的角度将感知事物的过程描述为物理事件或心理事件,并对其进行分析。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温涵博士作 《句法制图视域下取得类双宾句句法语义研究》的报告,该报告发现英语和汉语的双宾句都表示着事物领有关系的转移,可借助领有范畴Poss对句法结构进行指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桐副教授作《The DP Structure of Prenominal Relative Clauses: Typology and Derivation》的报告,该报告用Pre(nominal)R(elative)C(lause) 讨论了限定词短语内元素的线性顺序,发现《反对称》中提出的推导方法,为某些线性模式比其他模式出现更频繁的原因提供了新的线索。
12月4日为本次会议的最后一日。共有4段学术研讨。
第九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浙江工商大学的陈伟教授。澳门大学的温植胜副教授作 《Working Memory and Chunking in Natural Grammars: Towards Cross-Linguistic an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种理解复杂性的综合度量方法,将工作记忆和分块都纳入了解析过程,认为人类的工作记忆能力和分块能力动态地影响着语音、词汇、语法、话语理解和生成等基本语言领域的习得和处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长安教授作《互动环境下应答者话语模式的类型》的报告。该报告发现提出话题进而对话题进行说明是汉语表达的基本格局,也是互动中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吴欣副教授作 《程度副词“相当”“rather”「相当(そうとう)」对比研究》的报告。该报告全面探讨程度副词“相当”、“rather”与「相当(そうとう)」等的演变过程、语义语用异同,以及在口语交际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邢向东教授作《陕北神木话“咱(每)”与“我每”的情态功能及其差异》的报告。该报告发现陕北晋语保留了金元白话中“咱、咱每、偺”与“我每、俺”的差异,表明晋语对元白话的继承及在传承基础上的自我创新。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杜小红教授作《应急语言独语句:构式分类与句法特征》的报告。该报告基于自建应急语言独语句小型语料库,对应急语言独语句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应急话语建设在独语句研究方面之不足。
第十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吴欣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许天启作《概率视角下汉日极量数字成语的语义及语用推理研究》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一个概率模型,旨在为极量表达的语义及语用推理提供理论基础。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陈伟副教授作《老子哲学中的“有”“无”问题——从文本辩解到思想追溯》的报告。该报告从语言形式入手,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及副词性三类,挖掘老子哲学语境下的真实义涵。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的袁毓林教授作《描写还是解释:由ChatGPT反思语言学的两种目标》的报告。该报告在ChatGPT语境之下,反思语言学研究的两种具有竞争性的目标,即精确描写语言事实还是科学解释语言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磊副教授作《定语焦点特征的强弱对其(非)限制性语义浮现的影响》的报告。该报告发现语法系统不仅可以对定语进行焦点化处理,而且处理手段也同对待其它语法结构一样同样简明有限。郑州大学文学院张力副教授作《方位词“里”和“中”的语体差异及体原子分析》的报告。该报告基于语体语法理论,就“中/里”的语体属性及体原子决体机制作出探讨。
第十一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刘鸿勇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张美兰教授作《比较视角下的早期粤语双宾句式》的报告。该报告通过《诗经》文献原文与解义文献的比较,发现《广州俗话〈诗经〉解义》真实反映了当时粤语口语的语言面貌。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清禹等作《汉藏SFAP锚定功能的异同及相关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将汉藏进行比较,发现藏语藏巴哇话的 SFAP 与汉语普通话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似性。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韧教授等作《离合词分离式的句法和语义:以限制为基础的视角》的报告。该报告发现离合词确实产生了分离现象,然而并不违反词汇完整性,因为建立了习语性词条,这与英语习语的句法灵活性分析异曲同工。中国人民大学张箫驿作《基于小句复合体理论的日汉句子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的报告。该报告论揭示了日语句子的语法结构特征及其与汉语的共性与差异,为日汉篇章机器翻译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也印证了小句复合体理论对于世界语言的普遍适用性及其对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河南大学文学院张雪平副教授作《“会、要、得、该”的惯常标记功能及其地理分布 ——以河南省内中原官话和晋语为例》的报告。该报告对河南省内八个方言片中的68个方言点的不完全调查结果表明,“会”“要”“该”用作惯常标记在河南方言中具有普遍性。
第十二段学术研讨主持人为湖北大学金克中教授。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莹副教授作《多音节重叠式与焦点标示手段》的报告。该报告发现跨语言(方言)的研究表明,许多语言的及物动词在重叠后会发生去及物化的现象,即及物动词的重叠式会丧失带宾语的能力。澳门大学的寻天琦作《现代汉语动词后“在”的进一步语法化》的报告。该报告认为表达静态意义的“V+在+LP”句式中的“在”是施用语素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族龙作《汉语{借入/借出}的编码类型及演变——兼论东亚语言如何对{借入/借出}进行编码的报告》。该报告以双向动词成员中较为典型的“借”为例,重点讨论与“借”相关的、表示{借入/借出}这组双向动作概念的几个问题。北京语言大学的郑舒文作《句法制图视域下英汉连谓结构句法结构异同》的报告。该报告从生成语法角度出发,发现汉语中连动式并不具备独立的句法地位,其同英语一样可以从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中推导出来。南京师范大学的周易筱等作《Chinese Ancient Poetry Reading Experience Modulates Semantic Violations of General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的报告。该报告探讨了中国古诗词经验对句子语义加工的影响,发现有中国古诗词经验的人更能容忍语义违规小的句子,他们可能会迁移出一种隐性的积极诗歌阅读模式。
本次会议闭幕式于12月4日下午进行。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徐杰教授为闭幕式主持人,袁毓林教授作总结致辞,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勇教授作为2025年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代表发言。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开幕式亮点回顾
学术研讨精彩回顾
本届研讨会的论文摘要征集信息发布后,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同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137篇论文摘要,经学术委员会匿名评审,从中遴选72余篇并邀请其作者参加研讨会。论文议题所涉及领域横跨语法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做到了形式句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多个学派的平等对话;涵盖了对汉语、英语、韩语、日语、藏语、壮语、彝语、回鹘语等十多个语种中的不同时期不同语法现象的描写和解释,研究对象贯穿古今,包罗中外。
五跨学术新理念的实践与五项办会新风尚的形成
本次大会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五跨”这一铿锵有力且意义深远的口号。通过搭建一个高度包容性的学术平台,让来自不同学术背景、持不同学术理念的学者们同台切磋。此外,我们不仅在学术上力推新理念和新范式,还在会议形式上践行“平等、和谐、自在、简约、高效”五项新风尚。研讨会近一年的筹备过程中仅一位在读博士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运行所有会务,只是会期三天里临时征召了十来位同学分工协助会务。所有与会学者,从头发花白的资深讲座教授到初出茅庐的在读硕士生,每人均获安排20分钟大会报告。开幕式和闭幕式各30分钟,不设主席台,只有报告台,也没有邀请领导到会讲话。此外,所有与会学者自行安排旅行和住宿,也没有接送安排。所有这些均给与会学者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一再强调要把这个新风尚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