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跨”理念下的语法研究新篇章

——国际语法研究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圆满落幕

国际语法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ammar Studies,IAGS)首届学术研讨会(IAGS-1)已于2024年12月4日在中国澳门大学圆满落幕。本届研讨会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澳门文献信息学会协办,成功汇集了全球语法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语言科学的前沿议题,并以“跨学科、跨学派、跨语种、跨国界、跨古今”的“五跨”理念,努力推动语法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国际语法研究学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合影

开幕式亮点回顾

研讨会于12月2日星期一在澳门大学E4号楼G068报告厅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袁毓林教授主持。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教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团队近年来在语言研究领域实施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阐述了国际语法研究学会及首届学术研讨会倡导的“五跨”理念。他说成立这样一个新的学术团体,举办这样一个系列研讨会,就是要突破当今语法研究领域基于语种和学派的条块分割现状,打通古今与中外,对接事实与理论,引导跨界交流,激活大脑风暴,推动理论创新。我们尊重观点不同,享受学术差异!新加坡国立大学彭睿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辞。彭教授在致辞中热情洋溢地解读和阐发了“五跨”理念语法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说“五跨”的精髓,要而言之,一是多元并存,二是和谐共进。“多元并存”是一种状态,是以“五跨”理念搭建起来的优质学术平台的重要静态特征。这个平台具有高度包容性,能够让来自五湖四海、学术背景不相同、学术理念有差异的同行们同台切磋,让学者们走出汉语学界、外语学界及民族语学界这几个素来各自为阵的学术圈子,在一起坐而论道,让形式路子和功能认知路子能够相知相惜、相得益彰。  “和谐共进”是一个动态特征,就是有差异的现象、立场和方法之间的良性互动、兼容并蓄、最终实现交相辉映的过程。这种互动,具体说,就是学科不同,但可以在方法上互相借鉴;学者们所在国家不同,但可以在研究实践上互相砥砺;大家学术背景不同,但可以在观念视角上互相尊重;语言类型不同,但可以在语法事实上互相印证;语言现象古今不同,但可以在规律上互相支撑。“五跨”不只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格局,一种境界,一种情怀和一种自信。六者之间的关联清晰而富有逻辑性: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更专注于学术学问;心无旁骛、一心求真,就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境界;而胸有大格局和身处高境界,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求同存异,何尝不是一种情怀和一种自信!

学术研讨精彩回顾

本届研讨会的论文摘要征集信息发布后,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同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137篇论文摘要,经学术委员会匿名评审,从中遴选72余篇并邀请其作者参加研讨会。论文议题所涉及领域横跨语法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做到了形式句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多个学派的平等对话;涵盖了对汉语、英语、韩语、日语、藏语、壮语、彝语、回鹘语等十多个语种中的不同时期不同语法现象的描写和解释,研究对象贯穿古今,包罗中外。

五跨学术新理念的实践与五项办会新风尚的形成

本次大会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五跨”这一铿锵有力且意义深远的口号。通过搭建一个高度包容性的学术平台,让来自不同学术背景、持不同学术理念的学者们同台切磋。此外,我们不仅在学术上力推新理念和新范式,还在会议形式上践行“平等、和谐、自在、简约、高效”五项新风尚。研讨会近一年的筹备过程中仅一位在读博士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运行所有会务,只是会期三天里临时征召了十来位同学分工协助会务。所有与会学者,从头发花白的资深讲座教授到初出茅庐的在读硕士生,每人均获安排20分钟大会报告。开幕式和闭幕式各30分钟,不设主席台,只有报告台,也没有邀请领导到会讲话。此外,所有与会学者自行安排旅行和住宿,也没有接送安排。所有这些均给与会学者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一再强调要把这个新风尚长期坚持下去。